close

  江蘇師大開辦女子學堂,學生穿民國裝上課。十字繡、針織、鋼琴、古箏甚至瑜伽、拳術,只要你有一項技能,就可以在這裡換“學”上。近日,江蘇師範大學教科院的女子學堂正式開班,有別於其他女子學堂的是,該學堂基本都由學生之間互助完成,“入學堂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一項技能特長。”該院副書記董海寧稱,如果學生願意,可以學習特長技能到畢業,而且完全免費。(10月31日《現代快報》)
  女子學堂,民國範兒、小清新,並且有圖有美女,這些因素都是這條新聞引人關註的地方。不過呢,只要仔細看看就會發現,所謂的女子學堂,也並非什麼新鮮事物,無非就是大學校園裡邊常見的興趣小組啊、學生團體啊之類的翻版。所不同的,是他們採取的教學模式,不是依賴專門的教師和專業人士來教學,而主要是學生換“學”上,你教我這個、我教你那個,人人教我、我教人人,互助學習。
  不管是女子學堂的學習內容,還是他們的互助學習模式,我覺得都挺有創意——既能讓學生在正常的學校教學之外,學到一些自己更感興趣的、更實用的知識,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;又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長和實踐能力,實現一種互相幫助、互相提高的良性循環互動。
  但這樣的方式也不一定盡善盡美,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,至少要註意兩點,一是不要搞形式主義,更不能淪為製造噱頭、招攬眼球的炒作。比如說,大家學茶藝沒什麼不好,可有必要統一著裝,非得穿民國服裝嗎?這些服裝是誰準備的?如果讓學生自備服裝,是不是增加了學生負擔?如果由學校提供,這項費用以什麼名義開支?其實,讓學生穿這樣的衣服還擺拍照片公開出來,學校很可能是做了精心的策劃和運作的。至於此舉的效果是弘揚了傳統文化,還是更多地為學校做了宣傳、提高了知名度,那就是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。
  二是要保證女子學堂的普適性和學習效果。據悉,該學堂基本都由學生之間互助完成,“入學堂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一項技能特長。”那麼,沒有專業技能特長的學生,是不是就沒資格加入女子課堂了呢?這樣一來,有特長的學生就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提高的機會,沒有特長的學生就只能被排斥在外,這種馬太效應顯然是不公平的。另外,互助的是學生,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和職業講師,教學的專業性難以得到保障,教學水平難免良莠不齊。如果女子學堂的課很專業、對學生的幫助很大,肯定會越來越紅火。如果搞得很業餘,沒什麼水平,願意參加的人必然越來越少,就不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動力。“女子學堂”能否成功,關鍵看實效,切忌“形式大於內容”。
  文/喬志峰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女子學堂”切忌“形式大於內容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io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